1、信贷资产证券化概述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金融机构将各种将来能产生现金流且缺少流动性的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收益等原因进行组合,再予以信用增级,变成可供供应和流通的有价证券。世界范围内有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三种典型的模式,其主要的差异体目前已经证券化的资产是不是脱离原始权益人的资产负债表和资产证券化的过程是直接操作还是中介进行的两个方面。资产证券化是居于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之间的一种革新的筹资模式。从2005 年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开始到目前,国内仅仅使用的是表外业务模式,先管制后进步。
2、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得可行性
信贷资产的证券化业务是商业银行革新型投资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分散经营风险、增加业务收入的战术型工具,也是其进步多层次信贷市场并进入资本市场进步的策略型业务。从商业银行本身微观的角度出发,伴随国内利率市场化的深化,银行业同业角逐加剧、经济增速降低致使的违约风险增加,吸纳存款的本钱持续提升,而银行传统的存贷利差空间降低和不好的贷款余额和不好的贷款率不断上升。商业银行的经营困难重重,商业银行非常想把坏账、呆账进行证券化处置后再筹资,盘活其存量资产,降低风险资产规模发挥资产证券化的最大功用。
(一)调节银行流动性,提升资金的用法效率
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卖出风险网站权重相对较高,超越银行本身风险承受度和银行信贷政策不统一的信贷资产,对不好的资产进行转移、隔离和集中处置,银行可以主动地进行呆账调整,释放资产的流动性,如此把贷款变了可以流通的证券,降低资本占用,提升资本充足率,为其他业务拓展释放空间,提升银行资产流动的速度,变中长期资产为短期,同时也对银行的资产结构和期限配比结构进行了优化,增强银行的信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相比较于银行传统的间接筹资的方法并不会增加银行本身的资产负债率,如此的同时也是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通过供应资产腾挪出来的资本可以再投资于别的具备更高收益和低风险的资产,如此便可以减少总体资产的风险暴露程度,使资产结构愈加符合商业银行实质。
(二)提升商业银行风险防控能力,减少不好的贷款率并降低风险资产规模
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通过调整信贷资产期限结构,如此会有效的解决利率市场化引起的市场风险问题。信贷资产证券化将银行的不好的信贷资产通过证券化包装飞速的变为迅速的变为资本市场上流通的金融商品,这也意味着商业银行的风险转嫁到了最后购买证券化信贷资产的投资机构或投资人手里,对于商业银行本身而且,如此既提升了其本身的资产水平水平,又减少了信用风险。结合国内的具体状况,银行的贷款在国内金融体系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可以将一部分风险网站权重较高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转化为有价证券的形式流通供应,如此银行原来本身的债权关系承担的贷款信用风险通过流通供应由投资者全部承担,分散了商业银行本身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借此革新型业务主动的预防不好的贷款增加,改进和提高银行自己的资产水平。通过参与机构发挥各自优势,运用商业银行所不可以运用的各种金融工具,运用规模效益,可以减少处置不好的贷款的经济本钱。证券化过程中通过“真实供应”能使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得到彻底改变,能够帮助维护公众信心,维持银行体系稳健,有效的解决减少现在银行所面临的不好的贷款问题。
(三)增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商业银行充当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如资产管理和筹资顾问中介,提供担保或发行等服务赚取手续费、管理费等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增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伴随同业角逐加剧、网络金融的影响下,具备广阔的进步空间和丰厚的收益水平,对推进商业银行加快经营转型具备要紧意义。在近年来的几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实践中剖析可得,其中银行的财务顾问类业务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来源的要紧组成部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进步演化的商品到银行财务顾问业务中在其业务运行的过程中并不占用银行信贷资金。所以,假如证券化的商品成功的进步并与商业银行财务顾问业务商品体系融于一体,这必然丰富金融商品的内涵、拓宽了银行本身的业务范围,增加其盈利能力,为新的非利差盈利模式提供了新的线索。
3、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问题
(一)投资者需要和基础资产范围有限
国际范围内的具备较高成熟度的市场看上,主要的资产证券化商品是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零售贷款业务,比如住房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等具体业务,而国内目前的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基础资产是占比为90%左右的银行对公信贷资产为主要基础资产,其他种类的资产较少,范围相对较小。同时因为国内商业银行又是国内资产证券化商品的最主要投资者,这也就意味着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在由资产证券化包装供应的商品的市场上面临着紧急的需要不足,也不可以分散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商业银行打包供应的证券化商品在二级市场流动性有受阻。
(二)基础资产潜在风险较大
从商业银行微观自己的营运管理的角度,银行更想转嫁风险较大的资产。商业银行把信贷资产增级包装成信托财产发行支持证券后,达成资产负债表表外化,如此银行又可以去发放新的贷款。这样的运作会让银行经营愈加的冒险和激进,商业银行运用通道业务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动力更足,如此却容易忽略和极少考虑其贷款本身的风险辨别和控制,假如每家商业银行受利益的驱使,循环往复使用信贷资产证券化打包供应风险非常大的基础资产的支持证券后,可能带来紧急的金融风险,其中美国的次贷危机对此作了全方位的解释。
(三)明确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定位,逐步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推行和拓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商业银行分别充当财务顾问、推广托管行、推广发行机构和投资者等多个不一样的角色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需要与商业银行本身已进步占主要利息收入的信贷业务存在显著的根本差异。商业银行需要处置和签订与发行人、管理人等业务主体的有关法律合同,还需要按约定履行不同商品的业务步骤且通过不一样的金融商品赚取有关业务收入。所以,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实质的需要细化每个业务步骤设计、依据商业银行本身的组织构造和营运管理策略将自己银行进步的信贷证券化业务纳入现有银行的金融商品和金融服务体系,并着重不同于与商业传统信贷业务中以风险辨别,控制和管理为中心信贷管理思路和操作步骤、拟定出贯彻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业务推行的全步骤的一致性管理步骤和体系。(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